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成考專升本《政治》重要考點:
1.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對象是:關于自然、社會、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
2. 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是:堅持和發展。
3.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里的客觀實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4. 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過或不及,其關鍵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 矛盾的基本屬性是:斗爭性和同一性。
6. 實踐的科學含義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
7.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系是:真理的2種不同屬性。
8.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產實踐活動。
9. 人類社會變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10. 英雄史觀的理論出發點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11. 自由王國實際指的是:共產主義社會。
12. 標志著毛澤東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國社會各階段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13. 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組織形式及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4. “二次革命論”是由誰提出來的:陳獨秀。
15.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社會的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6. 全國第一塊農村根據地是:井岡山根據地17. 標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的會議是:國民黨一大
18.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的地點是:江西瑞金
19. 中共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黨的中心任務是: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20. 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領導力量是:國營經濟21. 毛澤東正式向全黨全國提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文章是:《論十大關系》
22. 1974年2月,毛澤東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提出的重要觀點是:關于三個世界的劃分的觀點
23.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鄧小平理論
24. 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在:黨的十六大25. 鄧小平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這個判斷: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
26.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27.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執政黨地位的:社會基礎28. 執行社會主義宏觀調控職能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
29. 在我國現階段的所有制結構中,國有經濟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主要體現在: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控制力上30. 我國現階段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31. 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32.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是:集體主義33. 鄧小平提出的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的核心是:發展34. “一國兩制”構想的起初提出,是為了解決:臺灣問題
35. 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36.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37.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錯誤是:不懂得個性和共性的辨證關系
38. 只承認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會導致:形而上學不變論
39. 事物發展的必然性產生于: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
40. 一個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關鍵在于:是否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性
■ 依法治國堅持原則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以下原則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
(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主要內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國家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會價值追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個人價值遵循)
(二)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意義所在
1、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
2、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需要
3、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4、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5、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需要
■ 一國兩制的含義和基本內容
簡述“一國兩制”的含義和基本內容。含義: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他們作為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基本內容:
(1)一國兩制的基礎是一個中國,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2)實行兩種制度。作為國家主體的大陸地區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臺港澳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
(3)保證臺灣、香港、澳門的高度自治和繁榮穩定。
(4)實行一國兩制長期不變。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1)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民主專政作為我國的國體,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政體,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原則。
(3)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種制度既不同于西方的兩黨制或多黨制,也不同于一黨制。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核心是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體現了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
(5)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和重要意義。內涵: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理論意義:
第一,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第二,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第三,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黨執政理念的升華。
(2)實踐意義:
第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第二,有利于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
第三,有利于進一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利益問題。
第四,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抗風險能力,更好的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 新型工業化道路與傳統工業化道路的區別
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后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近年信息化發展很快, 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期,大多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很大。因此我們要注意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們需要從國情出發,關注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
■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本綱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保證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成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培養四有公民為目標,發展大眾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內容、特點及其重要意義
(1)內容: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概括,對于搞清楚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把握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2)特點:把發展生產力放在社會主義本質的首要地位;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統一起來;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統一起來;把基本任務和根本目標統一起來;把發展過程和最終結果統一起來。
(3)意義:它繼承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為我們既堅持公有制又完善和發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突破了把計劃經濟等一些原本不屬于社會主義固有的東西當作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傳統觀念。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時代的要求。
■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社會存在與發展中各種物質要素、物質活動和物質關系的總和。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與發展中各種意識要素、精神活動和思想關系的總和。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依賴社會存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產生和內容。
第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發展和變化。
第三,社會存在的階級性決定社會意識的階級性。
(3)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及其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社會意識的發展水平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第二,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和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第三,每一種形式的社會意識具有自己縱向的歷史繼承性。
第四,不同形式的社會意識之間具有橫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第五,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最突出的表現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 如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概念)?
①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要按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去認識事物,這就是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辨證唯物主義一元論的原理。
②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要按照事物不斷變化發展的實際去認識事物,這就是堅持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的原理。
③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求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時空條件,這就是堅持時空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原理。
④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揭示客觀事物固有的規律性,按客觀規律辦事,這就是堅持物質運動具有客觀規律的原理。
■ 為什么說馬哲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對象、內容、階級屬性和社會作用)
(1)哲學研究對象的變革。馬哲以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作為研究對象,改變了舊哲學凌駕于所有科學之上,把哲學視為“科學之科學”的錯誤觀點。
(2)哲學內容上的變革。馬哲以實踐為基礎,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克服了舊哲學中唯物論和辯證法相分離的狀態。馬哲以實踐為基礎,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統一,構成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哲學體系。
(3)哲學的階級屬性和社會作用上的變革。馬哲是無產階級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科學理論體系;馬哲是在實踐基礎上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體現了不同于舊哲學脫離實踐的根本特征;實現了科學地認識世界和革命的改造世界的統一。
■ 哲學基本問題的含義及其內容(和意義)?
(1)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含義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或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方面:物質和意識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也就是世界本原是什么的問題;第二方面: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也就是思維能否認識存在,現實世界是否可知的問題。
(2)哲學的基本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如何回答物質和意識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注。
(3)哲學的基本問題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就是主觀和客觀的關系問題。
■ 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區別?
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兩種對立的發展。他們的對立主要表現在:
(1)唯物辯證法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世界,形而上學則用孤立的觀點看世界;
(2)唯物辯證法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世界,形而上學則用靜止的觀點看世界;
(3)唯物辯證法用全面的觀點看世界,形而上學則用片面的觀點看世界;
(4)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形而上學則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變化的原因歸結為外部力量的推進。
(5)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和斗爭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成人高考院校專業指導專屬提升方案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轉載請注明:文章轉載自 其它本文關鍵詞:
陜西成考網申明:
(一)由于各方面情況的調整與變化本網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以教育考試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注明信息來源為其他媒體的稿件均為轉載體,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內容與版權問題等請與本站聯系。聯系方式:郵件429504262@qq.com
關注公眾號
服務時間08:00-24:00免費課程/題庫
微信掃一掃